被討厭的勇氣-封面.jpg getImage.jpg
被討厭的勇氣The Courage To Be Disliked
 
 
於2014出版
作者是 岸見一郎 (Ichiro Kishimi)古賀史健,中文翻譯是葉小燕老師

915x768_683925712741.jpg

▲ 岸見一郎 (Ichiro Kishimi)與書   
>>圖源自: 圖書館借閱排行 被討厭的勇氣紙本電子書皆入榜
 

前一陣子(其實也好一陣子了)特別的火熱,各大書局的暢銷排行榜上一定有它
但Eileen直到最近才有時間好好閱讀這本書,也是我第一次閱讀(2021/09/05閱讀完畢)
這本書藉由哲學家以及年輕人 兩個人物的對話開啟了一趟阿德勒心理學的思辨之旅
讀完後,有很多以前總解釋不清的邏輯,現在都已明瞭;也有一些猶如當頭棒喝的思想打破了我原先的價值觀,當下那種感受真的好讓人上癮,好想再來一次><
但 老實說 還是有一些 即便我反覆咀嚼經過多天消化,還是不太明白的地方~但也讓我期待下次再度打開這本書閱讀的那一天
 
在此我擷取出第一次閱讀本書時,讓我覺得很有意思的內容
已經看過的朋友或許也可以透過我整理的語錄來回為這本書,
還沒看過的朋友或許也能透過這些字句期待它將帶給你的驚喜,但千萬別覺得看了我記錄的(超多)語錄,就認為你讀懂了這本書(這可不是文字版古阿莫呃XD)
我們所看的文字雖相同,但同一件事會在我們各自的宇宙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,只有自己才懂~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​​​​​​
 
【文章內容】
應該追究的,不是過去的「原因」,而是現在的「目的」。
無論任何經驗,它本身並不是成功也不是失敗的原因。我們不要因為自身經驗所產生的衝擊而痛苦,而要由經驗中找出能夠達成目的的東西。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,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。
人生不是別人給的,是我們自己選擇的。決定要怎麼生活的,是我們自己。
憤怒是可以收放自如的「工具」。
問題不在「經歷過什麼事」,而是「如何解釋它」?
人並非受制於過去的原因而行動,而是朝向自己決定好的目的而行動。
改變的第一步,是要先知道。
答案,不是由誰來告訴你,你應該親手去找才對。
通常被問到是不是喜歡自己的時候,能夠抬頭挺胸說出「喜歡」的人大概沒幾個。
重要的不是你經歷了什麼,而是你如何運用它。
不論你多想變成Y,都不可能重生變成他本人。你不是Y,你只要是「你自己」就行了。
執著於「經歷什麼」,現實就會有所改變嗎?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,而是更新。
大家儘管有種種不滿,但保持「現在的我」還是比較輕鬆又安心的。
要有「捨棄現有生活型態」的決心。
最單純的目標,也就是該做的事明明就在眼前,卻又要拼命替自己找一堆「不去做的理由」,你不覺得這樣活得很辛苦嗎?
「無論之前你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,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。」決定你人生的,是活在「當下」的自己。
 
要在人際關係之中不受傷害,基本上是不可能的。一旦踏出與人建立關係的那一步,就難免會受大大小小的傷,同時也會傷害某些人。阿德勒說:「要除去所有煩惱,唯有獨自一人存活在宇宙中。」不過那是不可能的。
我們就算要感受孤獨,也需要其他人的存在。換句話說,人,只有置身於社會的脈絡中,才能稱為「個人」。
這些折磨我們的自卑感並不是「客觀的事實」,而是「主觀的解釋」。原來當我用「讓人放鬆、無拘無束」或是「不給人壓迫感」這樣的觀點來看時,自己的身高還是有它相應的長處。當然,這是主觀的解釋,甚至可以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。不過主觀有個唯一的好處,就是可以任由自己選擇。到底要把自己的身高當成優點還是缺點,全都交給主觀意識來決定,也因為如此,我們才有辦法自由選擇。
「無論是追求卓越還是自卑感,都不是疾病,而是一種對努力與成長來說健康和正常的刺激。」只要用對了,即使是自卑感,還是可以成為努力與成長的催化劑。
在我們的文化裡,軟弱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。
不和任何人競爭,只要向前跨度步就行了。健全的自卑感並不是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,是跟「理想中的自己」比較後的結果。
人際關係的軸上一旦有「競爭」,就無法從人際關係的煩惱中脫身,無法逃離不幸。
只要可以感受到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」,對世界的看法都會有所不同。
當對方開始挑釁,而你也察覺到那是權力鬥爭的時候,就要盡快從中脫身,不要回應別人的行動。
意見的正確性和勝負是完全沒有關係的。但大多數的人會進入權力鬥爭中,想讓對方屈服,才會把「承認自己的錯誤」當成是「承認自己的失敗」。承認錯誤、表達歉意的言詞,還有脫離權力鬥爭,這些都不是「挫敗」。所謂追求卓越,並不是透過跟其他人的競爭來實現的。執著於勝負的話,就沒辦法做出正確的選擇。
對方看起來是幸福的,就單純給予祝福,那就是愛。這並不是積極鼓勵出軌的行為。兩個人在一起,卻感覺好像有什麼地方讓你喘不過氣,或是被迫繃緊神經,那樣的關係頂多可以說是戀情,卻不能稱為愛。人只有在感覺「只要和這個人在一起,就可以自由盡情地展現自我」的時候,才能真正感受到愛。
 
否定認同的需求。
倘若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,究竟誰要為你的人生而活?到最後你過的就是別人的人生。
我們可以將馬牽到水邊,卻不能強迫牠喝水。
(親子)彼此之間是不是從平常就建立了互相信賴的關係?
那些因為親子關係而苦惱的父母,往往認為「孩子就是我人生的一切」,把孩子的課題都當成是自己的,全部攬在身上。無時無刻不想著孩子的結果,就是當他回過神來,人生中的「自我」已經消失不見了。
「所謂的命運,並非依靠傳說來安排,而是揮舞自己的劍去斬開」意思是說,我根本不需要傳說的力量來為我加持,一切都靠自己的劍來開拓命運。
沒學會面對困難的孩子,將會閃躲所有一切的困難。
介入別人的課題才是以自我為中心。
大人們自己選擇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,所以一見到眼前這些活得很自由的年輕人,就批評他們是「享樂的」一群。這當然也是他們為了說服自己接納不自由的人生,必須說的人生謊言。如果是那些自己選擇了真正自由的大人,不只不會說出那樣的話,反而還會支持鼓勵年輕人選擇自由的人生吧。
 
區區一張退學通知書就能切斷關係的共同體,你和它之間的關聯也不過如此而已。
當我們在人際關係中遭遇困難、找不到出口的時候,首先要「傾聽更大的共同體之聲」。
在害怕關係崩壞的恐懼下過日子,其實只是為別人而活,是不自由的生活方式。
必須有人開始去做。就算其他人不配合,也和你沒關係。應該由你開始,完全不必考慮其他人是否提供協助。
 
在意識上是對等的,而且該堅持的地方就堅持,坦坦蕩蕩不退縮。
「肯定自我」是明明做不到,卻要暗示自己「我可以」「我很強」;「接納自我」是在自己無能為力的情況下,坦然接受那個「辦不到的自己」,而且盡最大努力朝目標前進,不欺騙自己。
主啊,求祢賜給我平靜的心,去接納無法改變的事物;賜給我勇氣,去改變可以改變的東西;並請賜給我智慧,去分辨這兩者的差異。
貢獻他人並不是自我犧牲,那些為別人犧牲的人,是「過度適應社會」,需要提出一些警告。所謂的「貢獻他人」並不是捨棄「我」去為某人鞠躬盡瘁,說穿了,是為了實際感受「我」的價值才做的。
無論多大年紀,人都是可以改變的。
只有發動攻擊的「那個人」是有問題的,絕對不是「大家」都錯了。
誤把焦點放在無關緊要的一小部分,甚至打算用那種狹隘的觀點來評論全世界,這是缺乏協調的人生,也是錯誤的生活型態。
工作狂不過是以工作為藉口,想要迴避其他責任而已,只能藉著「行為的層級」來認定自我的價值。
甘於平凡的勇氣。為什麼需要變得「特別」?是因為無法接受「平凡的自己」吧?拒絕接受平凡的你,恐怕是把「平凡」和「無能」畫上了等號吧?平凡並不是沒有能力,而是我們沒有必要刻意誇耀自己的優越性。
人生是一連串的點,我們只能活在「當下」。對這些一無所知的大人們,硬是要將「線條」般的人生強加在年輕人身上。告訴他們順著名校、大企業、安定的家庭這條軌道去走,才是幸福的人生。可是人生之中是不會有線條的。
只要跳舞的「當下」是充實的,就已經足夠了。
如果為「此時、此刻」點上閃亮的聚光燈,應該是看不見過去的,也看不見未來吧。過去發生了什麼事,和「當下」一點關係也沒有;而未來會如何,也不是「當下」要考慮的問題。
不要用直線去衡量自己已經到了哪裡,而是要看看每一個剎那是如何度過的。如果你將目標設定在遙遠的未來,把現在當成醞釀準備期,心裡想:「雖然我真正想做的是這件事,不過暫且等到時機來的時候再做吧。」這是虛耗、拖延自己人生的作法。因為「當下」對你來說只不過是準備期,分分秒秒都在忍耐與等待。
人生最大的謊言,就是沒有活在「當下」。沉溺於過去、不斷張望未來,讓自己所有的人生都照映在微弱的燈光下,還以為自己看見了些什麼。一直無視於「當下」,只顧著摸索那根本不存在的過去和未來。在自己人生中每一個無可取代的剎那,編造了最大的謊言。
人生沒有意義。人生的意義,由你自己給予。能狗給你人生某種意義的,除了你之外,沒有別人。
我的力量無窮大。所謂的世界,不是其他什麼人可以幫我改變的,而是只有「我」才能改變它。
你會希望「十年前早知道就好」的這個想法,其實是因為阿得勒思想讓「現在的你」有了共鳴。如果是十年前的你會怎麼想,誰也不知道。只能說,應該了解這些事的,是現在的你。
 
【後記】
哲學原本的意義並不是「智慧」,而是「愛智慧」,因為追求學習未知的事物,還有得到智慧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。至於最後是否達到了「智慧」的境界,並不是重點。
 
【各界推薦】
「被討厭的勇氣」並不是要去吸引被討厭的負能量,而是,如果這是我生命想活出的核心渴望,那麼,即使有被討厭的可能,我都要用自己的雙手雙腳望那裡走去。
 
 
Eileen看完後有時也會上網去看看其他網友的想法,
覺得這邊文章有鎮定劑的效果,很適合在讀完後 情緒正高漲時服用 >>>
擁有被討厭的勇氣,是「勇敢做自己」還是「一廂情願的白目」?

另外,作者還出了二部曲和相關系列《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》《為愛徬徨的勇氣》《變老的勇氣》

Eileen還沒看過(不知道有沒有時間來看了QQ)
已經看過的讀者推薦的話也可以告訴我你的心得感想^^

maxresdefault.jpg 79fd0b26ffaa1321bc91f8ae11a53a59.jpg


與友人分享讀後心得過後,友人也推薦了《也許你該找人聊聊》一書給我
友人表示 作者文筆幽默,可以看得下去XD(我才覺得友人的評論幽默哈哈~不過真的不是大家所推崇的著作就是好,還是挑適合自己的書來看就好,然後在一點一滴慢慢擴增閱讀的領域,所以才剛開始培養閱讀習慣的朋友真的不用急

CamScanner 11-12-2020 18.36_7-1664x2304.jpg   1017119.jpg

《也許你該找人聊聊》是由一位心理醫生寫出來的書,內容並沒有針對特定主題或面相探討心理學,也沒有太多理論 (坊間有許多心理類書籍都使用太多專有名詞),主要的收穫在於看完後會更瞭解心理諮商師的職業,如果對心理學有興趣,這本可以算是頗受推薦的入門款。
作者年紀大概是中年,屬於事業已有一番成就的年齡層,所以對於二十歲出頭的社會新鮮人可能還無法有所體會,現階段較難產生共鳴,因此社會新鮮人想要有所啟發的話 恐怕得另尋他書了~~
 
 
更多語錄 歡迎上我IG:en_totheunknown
文長內容來源:語錄文字摘自本書/圖像源自網路
arrow
arrow

    兩胃艾琳Eile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